• <table id="havsq"><ruby id="havsq"></ruby></table>
    <td id="havsq"></td>
    <track id="havsq"><del id="havsq"></del></track>
      1. <pre id="havsq"><strong id="havsq"></strong></pre>
        <output id="havsq"></output>

            大河報·豫視頻記者于揚李玉坤文李玉坤攝影

            “爸爸,你坐過火車嗎?那么長的車,是怎么開走的啊?”春季剛開學不久,周口市7歲小朋友劉藝堯的這番問話,讓他的爸爸陷入了沉思。于是,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,劉先生帶孩子體驗了一把“傳統綠皮火車”的旅行。

            而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,不僅解開了孩子對火車的種種疑問,還讓劉先生找回了曾經乘坐綠皮火車的記憶。“雖然這是突然之間的決定,但我覺得這種方式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長。一次短暫的旅行,既讓孩子零距離了解了火車,還在旅途中學到不少知識,花錢雖少,收獲卻多。”旅行歸來的劉先生高興地說。

            第一次乘坐綠皮車,孩子的眼睛里滿是好奇

            2月11日,周六,父子倆的旅行,從吃過午飯開始。他們選擇從周口市出發,前往湖北武漢,全程大約400公里,乘坐綠皮火車的時間為大約7個小時。

            歷經購票、安檢、登車等程序后,劉先生和兒子正式坐在了列車客座上。一聲鳴笛之后,列車緩緩啟動。7歲的小朋友劉藝堯趴在窗前向外望去,露出滿是好奇的表情。而劉先生的思緒,也回到了20年前。

            “我是上大學的時候,第一次從老家周口火車站,乘車去西安,那時候高鐵、高速還不怎么發達,出行的主要方式就是綠皮火車或者長途汽車。”劉先生向記者介紹說。

            20年,彈指一揮間。如今,劉先生已經是40歲的人了,但自己7歲的兒子還從未乘坐過火車,更不知道什么是傳統的綠皮車。“孩子小的時候出行不方便,等到三四歲了,又趕上疫情三年,今年剛剛放開一些,這是個機會。”劉先生說。

            列車沿漯阜鐵路從周口到漯河,再轉入著名的京廣線一路南下。“這是我們國家第一代火車,也叫綠皮火車,你的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年輕時候出行,全靠這樣的火車……”隨著列車行進,劉先生給兒子講解著關于火車的歷史知識。

            “爸爸,你看外面是不是大山?”列車駛過駐馬店以后,原本一望無際的平原地貌,開始出現變化,兩邊連綿起伏的山脈,不斷涌入眼簾,劉藝堯目不轉睛,看著外面飛速后退的風景,一臉興奮。

            一次短暫的旅行,成了生動有趣的“流動課堂”

            書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,但書本外的知識卻是無限的。

            “火車上有床(臥鋪),能躺在上面睡覺,還有小推車賣東西的,還能吃飯。”行駛途中,劉藝堯給在家的媽媽打視頻電話時,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。

            而在得知列車上有一名小朋友專門體驗乘坐火車的消息后,“K1006/K1007次周口—廣州”列車的車長王文超也特別熱心,親自帶孩子參觀了列車上的餐車、軟臥、硬臥、硬座等不同類別的車廂,并講解了安全錘如何使用等知識。

            列車到達武昌站時,已經是夜晚時分。車站外,城市的霓虹燈點亮了夜空,不遠處,便是武漢長江大橋和聞名遐邇的黃鶴樓。下了車,劉藝堯跟隨父親的步伐,游覽了武漢網紅景點“戶部巷”,品嘗了地道的漢味小吃。

            “我第一次坐上了火車,看到車窗外有麥子和大山,還有樹上的鳥窩,我數到21個的時候,數不過來了……”乘坐火車的當晚,劉藝堯在爸爸的指導下,寫下了這樣的日記。

            而根據旅行計劃,2月13日上午,劉先生帶著兒子登上了黃鶴樓。雖然武漢的天空春雨蒙蒙,但絲毫擋不住小家伙旅行的熱情。站在黃鶴樓上,父親抱著他遠望,小家伙大聲背出了那首名作:“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……”

            “我給孩子講了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過程,講了黃鶴樓的歷史淵源,還講了戶部巷的由來。”劉先生說,自己平時工作很忙,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有限。但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,讓他和孩子都收獲了很多,孩子學到了很多課外知識,而他也擁有了幸福的親子時光。

            更值得一提的是,劉先生還帶孩子參觀了辛亥革命博物院、武昌起義紀念館以及中國五大會址紀念館和毛主席舊居紀念館,給孩子講解了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和革命先烈的付出犧牲,讓孩子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。

            多一些“有趣”的陪伴,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

            “都說農村的孩子是留守兒童,可城市里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呢?”旅行結束后,劉先生感觸良多地說,他和妻子白天工作很忙,孩子交給奶奶照看。而晚上下班回家,他和妻子累了一天,還是奶奶陪著寫作業,“說是跟孩子生活在一起,可事實上孩子成了白天的留守兒童。”

            對此,周口市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陳思認為,多給孩子陪伴,肯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。對于劉先生這次的做法,陳思老師表示“很贊”。

            “其實,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,日常的生活陪伴,下班后的寫作業陪伴,以及寒暑假遠行的陪伴,等等,都是很好的做法。”陳思說,孩子的教育一部分在學校,一部分在社會,而還有一部分就是在家庭,三者互補,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。

            而還有一些家長,表面上看是陪伴了孩子,但實際上流于形式。“孩子在你眼前不假,可你真的陪伴了嗎?是不是在玩手機刷視頻?是不是在只顧微信聊天?”陳思說,像這樣的陪伴,跟不陪伴又有什么區別呢?

            反過來說,還有一些家長的做法就值得借鑒。比如,有的家長周末帶孩子郊游,在陪伴中讓孩子增長了見識;帶著孩子去田園采摘,在陪伴中讓孩子開闊了視野;和孩子一起做體育運動,在陪伴中讓孩子增強了體質……

            “讓陪伴更有趣一些,更有意義一些,更多一些,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成長,還能享受甜蜜的親子時光,我覺得是特別好的一件事情。”陳思說。

            【責任編輯:錢艷紅 】 【內容審核:黃瑞月 】 【總編輯:黃念念 】

            聯系方式

            中國·河南·鄭州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五大街經北三路

            電話:0371-86088516 (廣告)

            聯系信箱:news100@henan100.com

            郵編:450016

           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    Copyright ? 2010-2022河南沸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|關于我們|聯系方式|招聘信息|廣告服務|服務條款|免責聲明|網站地圖|不良信息舉報
            亚洲 国产 另类 无码 日韩